为深入贯彻闽宁协作战略,深化校际交流,引领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、锤炼过硬本领,7月10日至15日,学院与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两院师生跨越山海,以“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”为主题,在八闽大地与塞上江南的实践中,感悟思想力量,厚植家国情怀,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。
福建篇:探闽地文脉,悟思想伟力
(一)古厝寻根:触摸文化自信的基因密码
在闽侯九头马古民居,青砖黛瓦、木雕构件上的“耕读传家”祖训、精巧的防火巷设计,尽显古人智慧。同学们感叹古厝是“天人合一”理念的鲜活注脚。午后,两院师生就“闽宁校际协同育人”展开座谈,为深化合作筑牢情感基础。
(二)文脉探源:解码历史与现代的对话
福建博物院内,唐三彩俑、鎏金铜器等文物,诉说着福建与中原的经贸文化往来。三坊七巷中,冰心故居、林则徐纪念馆等,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胸怀天下的精神底色。
(三)海峡同心:共筑两岸统一梦
平潭海坛古城,闽越文化与海洋元素交融。站在“海峡号”码头,望着近在咫尺的台湾岛,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两岸同胞一家亲,谁也无法割断我们的血脉亲情,谁也不能阻挡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!”的重要论述,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责任感,坚定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信念。
(四)文明传承:见证开放包容的中国智慧
在泉州文化遗产馆的宋元市舶司遗址、海上贸易瓷器等展品,诉说着“东方第一大港”的繁华。同学们从中明白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历史根基,也启发了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思考。
(五)青春赋能福建行:创意碰撞,共谋发展
在福建大学生创业中心内,闽宁学子展开研学交流。福建学子提出“非遗IP化”思路,通过IP打造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,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;宁夏学子结合本地特色产业优势分享“葡萄酒+文旅”产业融合经验,通过提升葡萄酒产业附加值,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实现双赢。
通过此次交流,两院学子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指示精神的理解,对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也有了新的启发。
宁夏篇:走塞上之路,展时代担当
(一)校际共建:山海情谊再续新篇
在宁葡酒职院校企合作生态产业研究展示中心,同学们对比南北方苗木特征,拓宽专业视野,增强使命感;在葡萄酒公共实训中心内,文化长廊、生产车间的参观,让同学们了解了葡萄从采摘到陈酿储存的完整工艺流程。品鉴获奖作品、交流办学特色,拉近了彼此距离。
(二)产业探访:科技赋能,共绘振兴蓝图
在固原市泾源县,师生们惊叹于菌草技术的神奇——枯木经菌草转化后成为菌棒,林下空间变身“木耳工厂”。照明村特色园区以“一村一品”模式引入优质菌种,羊肚菌、香菇成为村民增收“金钥匙”;先锋村“出户入园”项目实现生态循环模式;宁苗生态燕家山项目基地的植被恢复工程,让师生们对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。
(三)红色足迹:重走长征路,赓续精神血脉
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,沿着2.5公里的“长征小道”,同学们重温“血战湘江”“飞夺泸定桥”等历史场景,用脚步丈量长征历程,用心感悟长征精神。登顶后,在馆内透过历史照片和珍贵文物,师生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“不畏艰难、艰苦奋斗”的信念。
(四)见证巨变:厚植家国情怀,赓续闽宁血脉
在闽宁镇新貌展示中心,丰富的展陈呈现了“干沙滩”变“金沙滩”的奋斗历程,师生们深刻体会到闽宁协作的深厚情谊与移民群众的拼搏精神,切实感受到东西部协作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非凡意义;贺兰红酒庄内,酒庄中330个大型储酒罐整齐排列,工作人员讲解的酿造工艺、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保护、农民增收经验,让同学们对“紫色产业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。
从九头马古民居的木雕到六盘山的红色记忆,从三坊七巷的文创到闽宁镇的酒庄,闽宁两地青年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,用心灵感知时代脉搏,用交流碰撞智慧。展望未来,两院将持续深化合作,积极推动学子们结对互学,引领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勇担使命、积极作为,让闽宁协作的深厚情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(供稿部门:团委)